网约车平台转单抽成引争议:乘客付98元,司机仅收52元
近日,一起网约车订单费用分配不均的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乘客支付98元后,网约车司机实际仅收到52元,这中间的巨大差额引发了乘客、司机以及社会各界对网约车平台转单和抽成机制的质疑与争议。
据多名网约车司机反映,他们在接到订单并完成服务后,发现实际收入远低于乘客支付的费用。例如,深圳一名网约车司机赵强(化名)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他曾在免佣期间接到一笔由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到深圳市交通警察支队车辆管理处的远途拼车订单。乘客支付了84.34元,但赵强最终只收到61.12元,差额高达23.22元。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网约车分会会长顾大松此前也晒出一组订单数据,显示一名乘客的行程实际支付了98.11元,但司机端显示的乘客付费仅为71.46元,司机实际收入更是只有52.17元,中间差额达26.65元,几乎是司机实际收入的一半。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部分网约车聚合平台在未经用户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将乘客的订单转售给其他平台。这种转单行为不仅导致终端司机到手收入大幅减少,损害了司机的权益,还暗藏安全隐患,容易引发司乘纠纷。由于各平台层层抽成,产生了司机到手收入与乘客实际支付费用差距较大的“阴阳账单”,进一步加剧了司机与平台之间的矛盾。
2022年,交通运输部曾开展交通运输新业态平台企业抽成阳光行动,要求主要平台公司合理设定抽成比例上限并公开。当时,各大公司公布的抽成比例上限大致在18%至30%之间。然而,随着网约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部分平台通过转单等方式不断突破这一界限,部分订单的佣金比例甚至超过了50%,严重侵蚀了司机的正当收益。
面对这一现状,业内专家和广大司机纷纷呼吁相关主管部门加强对网约车聚合平台的监管,对平台抽成比例加以规范,确保网约车司机获得相对合理公平的收入。同时,也有地方政府开始采取行动,如宁波、广州等地通过官方约谈或会议,明确禁止订单转卖和不合理抽佣,要求平台合规运营。广西柳州更是实施了“一车一平台”政策,限制车辆多平台注册,旨在遏制转卖行为,促进市场健康竞争,保障司机收入稳定。
此外,乘客也应关注自身权益。部分乘客发现,通过聚合平台叫到的车辆与实际提供服务的车辆所属公司不一致,甚至存在未获许可的司机提供服务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服务质量和安全性,也给乘客的维权带来了困难。因此,乘客在选择网约车服务时,应尽量选择正规、信誉良好的平台,并保留好相关证据以备不时之需。
综上所述,网约车平台转单抽成问题亟待解决。只有加强监管、规范市场、保障司机和乘客的合法权益,才能促进网约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