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什么
一、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学生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对道德概念、原则、规范的认识等。例如,学生了解到诚实是一种美德,知道在生活中应该诚实守信,这就是道德认识的体现。
-
情:指道德情感,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道德认识,在处理道德关系、评价道德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比如,当看到有人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时,内心产生的敬佩之情;或者当自己撒谎后内心涌起的愧疚感,这些都是道德情感。
-
意:道德意志,是学生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自觉克服困难,作出抉择的意志力和坚持精神。例如,学生想要每天坚持早起锻炼,在这个过程中,克服冬天寒冷不想起床的困难,坚持下去的这种精神就是道德意志。
-
行:道德行为,是学生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下所采取的实际行动。比如,学生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并扔进垃圾桶,这就是具体的道德行为。
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一般来说,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但也会存在多端性,即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入手开展德育工作。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通过参与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如班会、运动会、社团活动等)、与同学和老师的日常交往、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学生才能不断地体验和践行道德规范,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
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学生的成长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影响。家庭的言传身教、学校的课程教育与校园文化、社会的文化氛围与价值观念等,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作用。因此,德育过程需要协调统一这些多方面的教育影响,避免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使它们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
内部矛盾是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学生在接受各种教育影响的过程中,其自身原有的思想品德结构与新的道德要求之间会产生矛盾。比如,学生原本比较懒散,缺乏时间观念,但学校要求学生要遵守作息时间,按时完成作业,这种新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原有的不良习惯之间就形成了矛盾。通过解决这些内部矛盾,学生的思想品德才能得到发展。
-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矛盾: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的矛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矛盾,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等方式来解决矛盾,使学生在矛盾斗争中不断成长,提升思想品德水平。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
长期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幼儿时期开始,孩子就逐渐接受家庭的道德教育,进入学校后接受更为系统的德育,直至成年后,在社会生活中还会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思想品德。例如,培养一个人具有高尚的社会公德心,可能需要从儿时的点滴小事做起,经过多年的教育和自我修养才能形成。
-
反复性:即使学生已经接受了某种道德教育,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但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如外界诱惑、情绪波动等)而出现反复。比如,学生已经知道不能沉迷于网络游戏,但在某个时间段,由于同学的怂恿或自己情绪低落,又重新陷入沉迷状态。所以,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德育过程的反复性,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巩固和提升思想品德。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